赋能智慧交通新质生产力
共绘自主式交通发展蓝图
2025年8月2日,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自主式交通控制与安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报告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全国8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100余名顶尖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勠力同心,共谋发展。本届大会聚焦自主式交通控制理论、系统架构及安全技术等前沿领域,经过严谨规范的议程审议,确立了专委会的战略定位与核心使命,构建起集学术探索、技术突破与产业实践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标志着我国在自主式交通控制与安全领域实现了学科交叉融合与产学研深度协作的历史性跨越,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以章程为纲,助融合发展
清晨的会议中心,在严谨而不失温情的入场仪式中,渐渐汇聚起各方与会代表。上午9时,大会开幕式在庄重的氛围中拉开帷幕,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秘书长助理张俊文担任主持工作。大会进程庄重规范,会议进行第一项,由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办公室主任杜颖主任宣读了专委会成立批复文件,这份批复不仅是一份文件,更是一份责任与使命的象征。
随后,专委会筹备组负责人吉鸿海进行筹备工作报告,他以战略视野统领筹备全局,详细汇报了专委会的职责任务,其中包括筹备组构建的工作体系:一方面通过举办首届人工智能与自主式交通国际会议搭建学术平台,吸引高校、院所、企业三方科技工作者形成创新合力;另一方面严格遵循学会章程,精心编制申报材料,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吉鸿海强调专委会将秉持服务理念,把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自主式交通控制与安全专业委员会建设成为具有“良好的学术创造力、广泛的社会公信力、强大的会员凝聚力、雄厚的自主发展力”而努力奋斗。这种立足实干的作风,既是对筹备工作的自信,更是对共同推动我国自主式交通领域技术突破的坚定承诺。
二、擎使命之炬,启交通新篇
北方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军的致辞洋溢着学者的使命感与教育者的热忱。他以东道主身份展开的欢迎辞,将专委会的成立置于“十四五”收官与交通强国建设的关键坐标上。那些掷地有声的表述,勾勒出北方工大深耕智慧交通的坚实足迹:从无人机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的成立到布局,字里行间跳动着“新工科”教育的脉搏。对于生成式AI带来的交通变革,他提到的 “技术瓶颈、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三个关键词,其中的警示与期许同样真挚;而“专委会要聚焦热点难点”的宣言,则如一块磁石,将产学研各方的智慧牢牢吸附在自主式交通的蓝图上。这场致辞最动人的特质,恰是学者本色与教育初心的交融。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秘书长刘玉超在致辞中指出自主式交通是智能时代改变游戏规则、重塑未来交通格局的颠覆性技术,它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影响世界格局的更替兴衰,推动人类文明演进发展。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自主式交通控制与安全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对交通指挥控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专委会的发展要以开放创新的思维,汇聚国内外优势学术科研力量,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搭建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双向赋能交流平台,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北京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晓理在自主式交通控制与安全专委会成立大会上的致辞,从战略高度阐述了人工智能与交通领域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致辞开篇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并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动,为专委会的成立奠定了战略基调。致辞既展现了学会推动技术融合的坚定决心,又体现了对行业发展的前瞻思考,为专委会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北京交通工程学会理事长孙立山的致辞围绕自主式交通控制与安全专委会成立的核心价值展开论述。致辞从国家战略层面切入,重点解读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关于“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的要求,明确了专委会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定位。在技术层面,致辞深入分析了“端-边-云-服”新一代管控体系的应用现状,指出异质交通流带来的自组织能力提升挑战,系统阐述了自感知、自适应、自学习、自决策、自进化的自主式交通系统的建设目标。
三、揭牌启新程,聚智领未来
大会进程严谨有序,学会办公室主任杜颖宣读选举结果,这个由北京交通大学贾利民教授领衔,高校学者、科研专家、企业代表共同组成的副主任委员与常务委员、委员团队,宛如精心编织的智慧交通网络拓扑图,其多模态、跨领域的结构特质,从诞生之初就彰显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基因。
秘书长刘玉超与北方工业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无人机学院)院长董哲共同为专委会揭牌,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秘书长刘玉超、北京交通大学贾利民教授、清华大学车辆于运载学院王建强院长、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ITS中心汪林主任、天津大学左志强教授、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智能航运中心文捷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余贵珍教授、北方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张静共同为专委会委员颁发聘书。当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当选者庄严接过聘书的那一刻,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热烈的掌声不仅饱含对当选者的诚挚祝贺,更蕴含着对“跨学科协同创新”的殷切期盼。象征专业使命的牌匾与代表责任担当的聘书,共同勾勒出一幅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美好图景。
作为专委会的领航人,贾利民主任委员对未来的规划至关重要。在讲话中,贾利民教授首先特别感谢了北方工业大学在自主式交通系统研究领域勇挑重担,为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次强调,我们今后应致力于成为自主式交通系统的思想源泉、技术创新中心和集成创新平台,引领中国在这一融合性行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未来我们将邀请更多来自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加入,共同研究交通系统中的人因要素,让交通行业真正成为人类创造的最安全领域。同时应该特别重视青年委员的培养与发展,希望通过专委会这一平台,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交通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驭智能浪潮,塑交通范式
成立大会后,还同期举办了学术报告会。行业专家们以其渊博的学识积淀与独到的实践智慧,为专业领域发展指引前进方向。
刘玉超秘书长代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名誉理事长李德毅院士作《无人驾驶产业化》的报告,指出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三种模式用于不同场景,会长期共存,其产业化需要高技术产品、应用市场、成本控制与环境生态四个因素协同突破。目前人们对无人驾驶的长远作用认识不足,对产业化难度认识不足。机器驾驶脑是当前无人驾驶产业链中最薄弱环节,需要通过“观察—判断—决策—行为”的不断迭代,实现自学习、自适应和自成长。车辆具身智能成为无人驾驶产业化的出发点和归宿,陆上交通如此,水上、空中交通亦然,所有曾经替代人体力的工业产品的制造,在智能时代都会发生从感知、认知到具身智能迁移的革命。
北京交通大学贾利民教授系统地阐释了自主式交通系统(ATS)的技术框架,为与会代表描绘了一幅未来交通的智能化图景。他指出,ATS的核心在于构建“感知-决策-控制”的闭环系统,通过分布式智能体的协同运作,实现交通流的自组织优化与主动安全防控。这一创新性技术框架融合了多源异构感知数据、群体博弈算法和自抗扰控制等前沿技术,不仅突破了传统交通管理的响应延迟瓶颈,更为技术研发锚定了清晰的实战需求导向。
中国航天九院总工程师李凉海重点分享了以重庆市为例的超大城市低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初次实践。他指出,随着无人机物流、空中急救等新型应用场景的快速发展,构建智能化空域管理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示范区创新性地建立了空域数字孪生管理平台,通过融合5G通信、北斗导航和AI算法三大核心技术,实现了对低空交通的实时监测与智能调度。该平台具备三大核心功能:一是动态空域网格化管理,将空域划分为可实时调整的立体网格单元;二是冲突预警与自主避让,通过机器学习预测飞行器轨迹并自动规划安全路径;三是应急响应机制,为医疗急救等特殊任务开辟了绿色通道。
三场专题报告从不同维度系统阐释了自主式交通领域的技术体系与发展趋势,通过多维度的学术呈现构建了完整的领域知识框架。这种结构化的学术交流模式,有效促进了跨学科思维碰撞,为领域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与实践参考。
五、专委会明确分工定年度计划
大会进行最后一项,召开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自主式交通控制与安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务委员会一次会议。会议明确了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总干事的职责分工,确立了以构建自主交通理论体系、安全风险评估和突破芯片技术为核心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包括举办专题研讨会、国际会议及申报国家级课题等年度计划,审议通过了《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及考核指标,并部署了联合实验室落地、技术突破等重点任务。此次会议为专委会的高效运行和自主交通领域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合今日之卷,开万里之辙
上午12时,自主式交通控制与安全专业委员会暨学术报告会顺利完成全部既定议程。本次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一方面标志着专委会组织架构的正式确立手机配资软件,另一方面通过凝聚行业共识,为领域发展构建了协同创新平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专委会将持续推动推动我国在自主式交通控制与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与应用落地,也诚邀各界同仁共襄盛举,携手推进自主式交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红启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